5月21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继2000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0届大会以后,开放合作、蓬勃发展的中国坝工事业得以再次见证这一盛会,与全球水库大坝领域专家学者一道,共商共促坝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好的大坝。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多项关键目标与水息息相关,包括“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等。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70%以上可利用淡水储存在水库中,20%以上农业灌溉依赖水库供水,60%以上可再生能源电力由水电提供。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与能源转型挑战的当下,从抗旱防洪、饮水灌溉,到水力发电、流域生态保护,大坝作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能源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技术发展水平关系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世界需要坝工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开放合作与经验共享。国际大坝委员会成立于1928年,成员覆盖100多个国家, 长期以来通过各种形式倡导全球携手交流,加强多边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大坝工程技术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其技术成果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坝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电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成果,水库大坝建设和保有数量领先全球。尤其是在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建设过程中,推动了坝工技术的一系列创新。从三峡工程到白鹤滩水电站,中国攻克了复杂地质环境下建设特高拱坝、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等世界级技术难题,还在智能建造、绿色施工等方面实现突破。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支撑了中国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也为世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
以“开放”为引领,让大坝更好造福世界,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中国的担当。
中国水电工程市场化改革和坝工技术现代化是在开放中前行的,早在1982年,中国就通过国际招标方式,建设了鲁布革水电站。“鲁布革经验”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带来了现代水电工程的设计与管理理念,为后续水电项目采用国际管理标准、建立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打造了样板;此后三峡工程建设中,我国在保持自主建设主导权的同时,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科技成果,推动中国水电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天,“鲁布革经验”和“三峡方案”已在中国之外的多个国家结下开放合作的硕果。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建成的水电站项目卡洛特水电站,让中国智慧助力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巴西朱比亚、伊利亚水电站,在中巴携手下焕发新的活力……
从产业链协同发展,到与世界多国开展技术交流,再到推动国际工程建设合作,中国走出了一条“共建共享”的坝工技术发展道路,让水库大坝在水资源、能源和粮食安全等方面更好发挥基础性重要作用,以此造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增强自主建设能力。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我国坝工技术发展历程和推动国际能源产能合作的成功实践已然证明,中国是坝工领域国际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高水平开放的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技术和经验反哺全球,进一步为推动实现共同发展、绿色发展的目标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担当。
迎接新挑战,今天的世界需要更安全、更生态、更智能的大坝,让开放合作成为大坝造福世界的价值引领,让技术共享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用更好的大坝引领更好的未来。(齐飞)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2日